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寶特瓶押瓶費制度的回顧

        因為最近有在蒐集瓶裝水的相關資料, 突然想到以前似乎有推行過 "押瓶費"
        的回收獎勵制度。只是當年年紀小, 對來龍去脈不是很熟悉。今天找到一篇
        主婦聯盟的文章, 就轉貼過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文末有心得感想。

81年3月16日 開始推行押瓶費制度
86年1月1日  廢寶特瓶押瓶費改為回收獎勵金,金額也從2元降為1元
86年起         環保署開始發現回收基金已有虧損現象,回收比率節節高昇,竟然超過100%
89年4月1日  開始,回收獎勵金數額再降為每支0.5元,回收比率仍然不斷升高
91年3月1日  環保署終於宣佈:取消寶特瓶回收獎勵金。


沒想到這個制度居然也推行了十年的時間, 在這之後環保署用的是回收清除處理補貼
來鼓勵回收業者進行回收。
更令我意外的是, 86 年保特瓶的回收量是 1,709 公噸,
                87 年                 4,411
                88                    7,219
                89                   16,191
                90                   20,585
                91                   26,670  <= 這一年押瓶費制度收攤
資料來源, 環保署環境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envdb2/
        保特瓶使用量的大量增加, 實在是相當可怕。
        到了 97 年, 也就是去年一整年是 96,484 公噸, 比前一年的 79,590還要
        再成長 20% !!
        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 能夠回收跟環保是不能畫上等號的


保特瓶無法分解 不使用最環保
收愈多愈不環保 保特瓶減量從心做起
假環保真浪費 不用保特瓶最環保

        就這個結果來看, 要讓寶特瓶減量還是得靠押瓶費, 而且是要讓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要 額外多付這筆錢, 這樣消費者才會少用, 也不會有生產端虛報產量的情形。
        我住的這個省, 保特瓶今年退瓶費漲到 0.25 加幣, 鐵鋁罐 0.1 加幣。  鋁箔包也是 0.1 加幣 (不論大小)。 所以有時候飲料特價一打可樂兩塊多, 光押瓶費就 1.2 元, 這樣就買不下去了:P


        不過在 "刺激消費" 當道的時代, 這樣的政策恐怕又會被罵的亂七八糟。


寶特瓶,不再回收獎勵!

會訊第172期 (2002年5月)

文/陳曼麗

   「老闆,我要退十個寶特瓶,請給我五塊錢。」

   從今年10月1日開始,台灣民眾即將不能再要求寶特瓶的回收點給予寶特瓶回收獎勵金每支0.5元了。因為環保署已經宣佈,從5月1日起取消寶特瓶回收獎勵制度。但消費者在九月底前都可以拿5月1日以前出產且標示有「回收獎勵金0.5元」的廢寶特瓶到便利商店、超市等回收點退瓶,並領取回收獎勵金。

業者短漏報繳,造成基金虧損

   為什麼環保署要取消寶特瓶回收獎勵金呢?

   根據環保署的官方理由是因為寶特瓶回收量逐年上升,自78年時每年3,600公噸,提高至90年時每年56,000公噸,回收獎勵金制度已經達到階段性功能。而且環保署於89年調查:曾將寶特瓶送至超商超市的受訪者佔24.7%,其中有85.4%表示若取消獎勵金後仍願意回收寶特瓶,足以證明消費者已培養資源回收習慣。此外,只對寶特瓶額外加徵回收獎勵金,不僅增加合法登記繳費者之負擔,亦使未登記者坐享成本較低之利益。排除寶特瓶獨特的回收制度,可改善選擇性回收行為,維持市場競爭公平性,有助於降低不法業者惡意短漏報心態,提昇回收清除處理費的稽徵成效。

   說穿了,其實就是寶特瓶回收基金虧損持續擴大,自86年至90年累積已超過22億元了。為何會有虧損?環保署不是已向業者收取獎勵金來支付給消費者,獎勵消費者的回收行為嗎?原來,不法業者故意短漏報他們的生產量及進口量,以少繳獎勵金,所以市面上有超過繳費量的寶特瓶在流通。於是在消費者、回收業者、政府清潔隊大力回收的結果,寶特瓶回收率達到120%。環保署若收到業者100元,卻需支付回收者120元,基金豈能不虧損?而回收獎勵金制度與業者短漏報是造成基金虧損的主要原因。去年環保署為徹查業者短漏報的狀況,採取駐場稽查方式,結果持續稽查124家業者,雖然查出2億餘元,但只追繳了800多萬元,成效有限。

   停止回收獎勵金制度,雖然可以彌補基金的虧損,但不見得能改善業者短漏報的現象。短漏報行為,不但在國稅上造成稅收短少,也挑戰政府執行公權力的能力。有短漏報的事實,政府若無法掌控,等於承認制度或執行上有漏洞;查出短漏報的金額,政府卻無力追索,等於縱容業者賭一賭的心態,被逮到再說吧!

經濟誘因,可增加回收成果

   回收獎勵金制度,並非台灣所獨有,在歐洲,美國、日本都有。以經濟誘因,鼓勵消費者實行回收行動,是世界潮流。回收率要提昇,有兩種途徑:一是道德及環境保護訴求,地球資源有限,珍惜資源,減少垃圾量,以從內在養成生活習慣;另一即是經濟訴求,以金錢的外部誘因,讓民眾願意回收,甚至形成回收的行業,四處回收可以換取金錢的廢棄資源物。在國外超市門口,擺一台回收機器,消費者可以投入一個廢瓶罐,就會跳出一個硬幣,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做回收工作,還可以有錢拿。橘逾淮為枳,這套鼓勵消費者的獎勵,在台灣的寶特瓶案例證明是不可行的。

   其實,台灣早期一直都有回收獎勵制度存在,以前公賣局的米酒瓶,在經銷店進行回收工作,退一個空瓶即付給退瓶者4元。因此,環保團體在環保署成立之初,便一直要求應採取「押瓶費」方式回收廢空瓶罐。在81年3月16日,由於寶特瓶連續兩年回收率未達公告回收率,環保署即公告寶特瓶應採「押瓶費」方式實施,當時的署長為趙少康。自81年6月26日至82年6月25日,一年的回收率即高達80.47%,當時的押瓶費為每支2元。由於「押瓶費」的意含表示,錢是消費者在購買行為時即預付押瓶金,等到還瓶時再取回押瓶金。業者自認產品並未漲價,因此錢是業者出的,所以不應稱為「押瓶費」而應叫做「回收獎勵金」。於是在86年1月1日,廢寶特瓶押瓶費改為回收獎勵金,金額也從2元降為1元。主婦聯盟為此深感不悅,提出嚴正聲明反對調降政策。從86年環保署開始發現回收基金已有虧損現象,回收比率節節高昇,竟然超過100%。為減輕基金負擔,89年4月1日開始,回收獎勵金數額再降為每支0.5元,未料,基金仍然虧損連連,回收比率仍然不斷升高。環保署認為,在回收獎勵金制度下,相當比例的回收獎勵金是由回收業者及清潔隊獲得,失去獎勵第一線消費者的原意。而且,回收獎勵金增加業者成本,間接促使業者惡意短漏報繳。以致在91年3月1日,環保署終於宣佈:取消寶特瓶回收獎勵金。

沒有獎勵金,我們仍要繼續回收

   站在環保團體的立場,從環保署尚未成立之前,主婦聯盟即到衛生署環保局(即環保署前身)要求制定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政策,十五年來一直扮演監督政策的角色。眼看他樓起,眼看他樓塌。寶特瓶押瓶費從無到有,後改名稱,直到全面取消。我們看到政府、業者、回收商、清潔隊之間的衝突妥協,面臨制度執行不下去的窘迫,只好壯士斷腕,看看能否起死回生。

   近來,主婦聯盟在政府或立法院所舉行的會議中,不斷重申:押瓶費或回收獎勵金制度是一個良好的回收制度,但在台灣執行回收寶特瓶的經驗,由於人為的因素,要宣佈中止,這只是證明基金虧損的破洞是難以彌補的痛。基金虧損是否只是單純的廠商短漏報,抑或還有其他因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五年虧損22億元的事實,政府應追查其中是否有人謀不臧的事實存在。此外,在押瓶費及回收獎勵金制度下,保特瓶回收比率一直很高,證明這是一個可以執行回收的好模式。我們應研究如何改善不良的回收方法,不要讓劣幣趨逐良幣。

   環保署聲稱取消回收獎勵金後,保特瓶的回收量不會降低,估計可以回收至少70%,環保署認為這是合理的回收率。取消獎勵金之後,民眾可以將廢保特瓶收集後,拿到回收商稱重量回收,就像回收鐵、鋁、玻璃等方式,一公斤賣一定的價格,民眾並非就收不到任何補貼費了。主婦聯盟除了繼續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提出我們的意見外,也衷心期待台灣民眾持續執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工作,不要因為取消獎勵金制度而停頓我們在環保上的努力。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PTT Ecophilia 板世界地球日活動

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瓶裝水市場成長飛快

全球去年售出1億5000多萬噸的瓶裝水,若把水全倒在一起,需要3個澄清湖水庫才裝得下。而光是支撐這個產業,每年就必須消耗1800萬桶原油,以及1300多億加侖的水當原物料。

而以自來水生飲管線十分普及的美國為例,光是去年,平均每位美國人仍消耗了167罐的瓶裝各式飲料。其中關於瓶裝水的需求,在這30年來竟成長了20倍,超越了咖啡、啤酒等飲料,幾乎和碳酸飲品並駕齊驅。

不過,瓶裝水在美國熱賣,並不是因為這幾年美國缺水,純粹只是行銷手段的成功。像是Aquafina、Dasani、Perrier、Evian等這些大牌子,把瓶裝水塑造為健康、清新、甚至是時尚的象徵。像歌手凱莉米洛在巡迴演唱時,瓶裝水廠商甚至還出了一款紀念瓶。

追逐時尚,卻讓環境付出了代價。

 

每瓶水碳足跡驚人

生產1公升的瓶裝水罐,製程中至少需要17.5公升的水。瓶裝水出了生產線後,還需要運送、上架、冷藏等。根據估算,從歐洲運送1噸的Evian礦泉水到澳洲雪梨,會排出84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光是去年,澳洲人就消費了1億5000萬公升的瓶裝水,等同排放了約1萬2000多噸的二氧化碳。

除了運送水會造成污染外,後續空瓶處理也是一大問題,在美國,使用過的塑膠瓶,最後只有2成被回收。這些講求設計美感的PET製品,最後多半是成為垃圾掩埋場裏,千年不壞的現代化石。

不過,喜愛喝瓶裝水的歐美先進國家,也不是完全不知反省,最近關於瓶裝水的論戰,就是先由美國開始。

包括紐約市長、舊金山市長、鹽湖城市長等,在參與6月舉辦的美國市長論壇時,就已經共同發表反對瓶裝水的立場。之後,紐約市還大作廣告,推銷城市自己的自來水。

此外,全美銷售第一的瓶裝水 Aquafina,在環保團體的壓力下,7月時公佈了瓶裝水的水源。結果環保團體竟發現,該牌瓶裝水內竟有24%是混著自來水,其他牌瓶裝水推估也有同樣情形。這可讓舊金山市市長紐森大為光火,立刻下令舊金山市政府開會時,不再另外提供瓶裝水。據估計,若舊金山的公僕以後通通改喝自來水,一年就可省下公帑1650萬新台幣,約可以支付3600多名學童的營養午餐!

 

奈波水、海洋深層水和抵制瓶裝水運動

作者:林子淩(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

根據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 EPI)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全世界瓶裝水第一大消費國美國,2004年消費量達260億公升,其次是墨西哥的180億公升,中國、巴西緊隨其後,接近120億公升, 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年消費量也超過100億公升。儘管業者做足了宣傳號稱瓶裝水比自來水更衛生、更有利於健康,但事實上,很多瓶裝水源於自來水,僅有的區別就是在其中加入了對健康沒有什麼明顯益處的礦物質。連飲料界的龍頭可口可樂都承認他們所販賣的瓶裝水只是一般的自來水就可見ㄧ般了。

 

除了水的問題之外,裝水的透明瓶子問題就更大了。 裝水的塑料瓶通常是從石油中提煉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噴塑而成,全球瓶裝水每年消耗27萬噸塑膠,光是美國用於瓶裝水的塑料原料每年就超過150萬桶石油,相當於10萬台轎車一年的用油量。更讓人驚訝的是從生產線到達消費者手中這段的過程,包括輪船、火車、飛機或汽車等運輸工具所消耗的能源,根據國外研究指出,每升進口礦泉水都需要耗費250毫升石油。也就是說,你每喝一瓶進口水都等於喝掉1/4瓶石油!

當水喝完之後,瓶裝水所產生的塑料瓶垃圾更是令人頭痛。雖然可以經由回收制度去回收空瓶,但根據美國容器回收研究所統計, 80%的塑膠水瓶沒有回收而形成了90萬噸垃圾,以焚化方式,它們會產生諸如氯氣等有毒物,以掩埋方式,則需一千年後才會產生微生物分解效應。實際上, 40%美國的瓶裝水瓶出口到中國去回收,你說台灣不會受到影響嗎?

 

瓶裝水請留步 搭纜車讓水壺去就可以了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而若再精確一點來看,根據Pablo Päster這位工程師的調查,製造一公升PET瓶的瓶身,就須耗掉0.16125公斤的石油以及7.355公斤的水,並約排放93克的溫室氣體。Pablo也以全球第二大品牌Fiji為例,計算這瓶水若從斐濟運到中國販賣,每瓶約要花上2.3克的化石燃料、20克的水、以及約4.3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新環保健康時尚 帶水壺

文.黃惠如  2007/09 康健雜誌 106期

 

破除《購買鋁箔包前請三思》一文的迷思

作者:中華民國紙包裝食品推廣協會

 

回收鋁箔包 才是真幫忙 

蕭戎    自由廣場

 

瓶裝水 環保團體vs.業者 南轅北轍的觀念